Copyright © 2019 深圳市福田区丽中小学. 设计制作:星海互联
TOP

培养孩子的成长思维,从内心说我可以

2016-05-18


在成年人的世界里,有一句话叫:心态决定命运。面对同样一个问题,每个人看待的视角不同,采取的行动不同,获得的结果也会截然不同。对于孩子来说,学习具体的知识固然重要,但培养他乐观、坚毅、柔韧的品质也许更为重要。国外用“成长性思维”这个词来定义这些品质。




什么才是 “成长性思维”呢?

成长性思维,英文翻译为“Growth Mentality”。大家看这张图就知道了。这是一张在国外幼儿园和小学常常碰到的海报。对于小孩子来说,跟他讲 growth mentality,他会直接忽视。而这张图,让他瞬间明白“成长性思维”这个概念。

所谓具有成长性思维,对于一个小朋友来说,就是能这样看待问题:


我总是能比现在做得更好
遇到困难,我能坚持
我能从错误中学习
我能去学任何我想学的东西
别人的成功能给我带来启发
我觉得努力和态度非常重要
我喜欢挑战自我 ... 

和成长性思维对立的就是所谓"固定性思维”(fixed mind-set),固定性思维的人会怎么看待问题呢?大概是这样的:


我不想让人觉得我是个失败者
我要么擅长一件事,要么就不会
遇到困难,我会选择放弃
我不喜欢听到批评
我不喜欢挑战自己现有的能力界限
失败的时候,会感到沮丧,觉得自己一无是处
别人的成功,会让我感到威胁 ... 
总之,有成长性思维的人相信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儿,一个人心态好,够努力,能坚持,事情多半会往好的方向发展。而固定性思维的人认为许多事情一成不变,甚至天注定,看不到努力和坚持的作用。在面对困难的时候,成长性思维和固定性思维的人,看到的“景象”截然不同。
下面是Social Studies 这类课的时候,常常给小朋友展示的,用一个叫The Iceberg Illusion - 冰山幻想的例子来帮孩子理解成功的要素,让孩子明白,成功像是一座漂浮在海面上的冰山,你看到露出水面的部分,而看不到的正是成功所经历的过程:坚持、失败、牺牲、失望、好习惯、努力、专注,等等,那些水下的部分。
在达到“成功”之前,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经历水面下人们看不见的部分。在遇到“失败、牺牲、失望 ..."的时候,成长性思维的人会努力、坚持、专注,坦然接受这些困难,继续往前走;而持有固定性思维的人,会把一时的困难当作永远,选择早早放弃。
  然后让我来看相关的第二个术语,Learning Pit - 学习坑。必须承认,很多孩子都会多少面临“学习困难”问题,这就是上面提的Learning Pit 。
  这个理论,简单来说,是这样的。学习从来不是一件一帆风顺的事儿,不管是你对学的东西是否有兴趣。比如小孩看别人打网球,觉得自己也很喜欢,好了,爸爸妈妈给找到了教练,开始学了,刚开始会很好奇、兴奋,也有些紧张。学了一阵子后,会发现: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好像太难了,我不擅长这个,其他小朋友比我打得好多了,我想放弃了… 
这个阶段,几乎每个人学任何东西都会经历,这就是“坑”。这时候,具有成长性思维的孩子,大概会是这样对待这种情况的:我再试试看吧,也许我能找些人帮帮忙,我好像有点感觉了,嗯,终于有进展了,哈哈,我当初没有放弃是对的,成功啦!
这就是跨过了“学习之坑”。
而缺乏成长性思维的孩子,就比较容易掉进坑里,没跨过这个阶段就放弃了,这会很可惜。




我们怎样帮小孩培养成长性思维呢?

三个基本点:
1、用 YET - “尚未”大法 鼓励孩子不要轻易否定自己
举个例子,在芝加哥的一所高中,那儿的学生毕业前要通过一系列课程考核,如果某一门课没有通过, 成绩就是“not yet”(暂未通过)。这个做法非常绝妙,因为,如果某门课的成绩是“failed”不及格, 学生会想:我失败了,完了。但如果成绩是“not yet”,孩子会明白,学习没有到此为止, 应该继续努力,争取下次通过。
比如,如果有一天小孩垂头丧气地告诉你 “我学不好数学”,请让他在句尾加上 yet,意思是:你只是还没有把数学学好。
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,符合成长性思维的Yet 带来的心理暗示非常强大。运用yet这个词,小孩会懂得:学习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,而当前的挫折和失败只是学习曲线中会经历的正常过程而已。

2、鼓励小孩多进行积极的自我对话。所谓 Change your word, change your mindset (换个说法,换种思维)
这是挂在学校教室的海报,很形象,把固定性思维和成长性思维做了形象的对比,学生经常看到这些,会得到很强的心理暗示。白色是固定性思维语言,彩色的是成长性思维语言。

3、特别注意一点,就是我们要学会科学地称赞小孩
这个问题,已经有很多文章讨论过了。总之,不要轻易赞美孩子的聪明,而是要赞美他的认真、勤奋、坚持和努力。好的称赞方式,会特别重视过程,让孩子能坦然接受挫折,愿意不断进行自我挑战,培养他们的成长性思维。